打开APP

plant Cell:薛红卫等揭示MADS29调控种子发育的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植物学著名杂志《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在线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生生态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薛红卫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录因子MADS29调控水稻种子发育中母体组织的降解”。 水稻种子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其发育涉及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其中转录因子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2-11-18

plant,Cell & Environ:夏桂先等植物耐氧化胁迫研究获进展

近日,微生物所夏桂先研究组利用酵母筛选体系从碱蓬中分离了一个耐逆相关新基因SsOEP8,该基因编码叶绿体外膜蛋白,和植物对氧化胁迫的耐受性紧密相关。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

2012-03-09

The plant Cell:张跃林等揭示MEKK1-MKK1/MKK2-MPK4蛋白激酶通路调控途径

2012年5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张跃林实验室在The plant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The MEKK1-MKK1/MKK2-MPK4 Kinase Cascade Negatively Regulates Immunity Mediated by a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Kinase in Arabidopsis”的文章

2012-06-01

The plant Cell:林荣呈等光调控叶绿素生物合成研究获进展

fhy3和far1突变体从黑暗转到光下后的表型(A)及活性氧的累积(B) 植物在种子萌发后,需要迅速开始光合作用,实现从异养生长到自养生长的转变。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最主要色素,它的有效合成是完成该步骤的关键之一。然而,人们对叶绿素生物合成的精确调控机制仍知之甚少。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林荣呈研究组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发现了一对直接正向调控叶绿素合成的转录因子FHY3和FAR1。

2012-06-01

plant Physiol.:NO参与过氧化氢诱导的水稻叶片细胞死亡过程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水稻抽穗后籽粒灌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60%-90%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叶片的衰老是植物发育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生命现象,它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对植物本身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然而在农业生产上,叶片早衰则导致其过早丧失光合功能和同化作用,从而显著减少籽粒中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对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带来不利的影响。

2012-11-18

plant J:曹晓风等研究水稻小分子RNA合成机制获进展

植物中的Dicer-like (DCL)蛋白属于第III类RNA酶,负责加工产生各种类型的小分子RNA。Phased small RNA是新近在水稻中发现的一类小分子RNA,包括21-nt和24-nt两种形式。其中24-nt长的phased small RNA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尚未被报道。关于该类小分子RNA的合成及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2011-11-04

plant Cell:水稻芒的缺失受人工驯化选择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是由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经过人工驯化而来的。与野生稻相比,栽培稻的很多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使得栽培稻更加适合早期的农业种植,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如栽培稻种子落粒性的降低、茎秆直立生长、枝梗数目和小穗数目的增加、种子附属物芒的退化消失,甚至种子壳色和果皮颜色都发生了变化。

2013-10-10

plant Physiol:拟南芥miR396参与调控心皮数量

植物miRNA通过调控靶基因时空表达模式进而控制植物的器官发育。

2013-12-13

BMC plant Biol:高山植物繁殖策略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鸡肉参自交高度亲和的繁育系统、花寿命的延长、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较长的持续时间,是对高山环境传粉者限制的适应。

2013-12-13

plant Cell:林金星等在拟南芥中发现脂筏蛋白介导胞吞的新途径

脂筏(lipid rafts,membrane rafts)是质膜上富含固醇类和鞘脂类的微结构域,大小10-200nm,是一种高度动态的结构。目前,植物细胞脂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一些蛋白和脂类成分的分析鉴定上,而缺乏对其功能和分子机制的研究。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林金星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应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并结合遗传学的方法,对拟南芥脂筏标记蛋白Flot1介导的胞吞过程进行了活体动态分析。

2012-11-19